通用banner

上海万圣节年轻人发疯的盛宴但却被视为“异端”

2023-12-29 09:16:00
作者: 新闻中心

  就在昨晚在社会化媒体上看到的上海万圣节的照片,衣着各异的年轻人挤满了街道,嘻嘻哈哈地寻开心。这种西方节日似乎第壹次在中国本土如此盛大地庆祝。

  评论里,大多是批评的声音:“低俗不堪”、“崇洋媚-外”等等,这样的反应说明中国社会可能还需要更加多的文化自信,对娱乐精神-价值的认可。

  什么是娱乐精神?简单来说,就能开-放地寻找快乐的心态。作为个人,我觉得这很重要——不只是消遣,更是一种力量。娱乐精神赋予我们在严肃的生活中找到小确幸的能力。当我们也可以快乐地享受点点滴滴时,人生的压力也就轻松许多。

  然而,在中国社会,娱乐精神似乎一直稀-缺。我们的生活节奏快速,压力重重,老被提醒要努力奋斗。结果,大家都紧绷绷的,难以停下来欢乐一下。我注意到,中国人总是倾向于把娱乐当成奢-侈和浪费,不够“正经”。玩笑开大了还要被说“不要太过”,生怕冒犯了谁。

  比如,每逢节假日,大家并不轻松,反而更担心工作进度。即使出去旅游,也要挑蕞潮蕞亮眼的地方,拼着排长队才玩得安心。玩也要玩得有“质量”,不能“随便”。

  我想,这种严肃的心态不利于一个宽容包容的社会。它轻易造成道德绑架,使我们不敢追求快乐与个性。于是,一些“另类”的娱乐方式非常容易被视为“不正经”甚至“有害”。以上海万圣节为例,大众没办法理解年轻人为何需要扮鬼扮怪,就批判他们“低俗”。

  这样的娱乐方式无需上纲上线。我们不必赋予它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扮装打扮,不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吗?对他人选择过分挑剔,才是真的的“低俗”。

  我记得小时候第壹次过春节,穿上新衣服在家拜年,心里特别兴奋。或许每个节日蕞大的意义,就是给我们 找到简单的乐趣。比如圣诞节唱颂歌,情人节送玫瑰,都能带来小小的快乐。过节本不需要太多道德判断,重要的是开心。

  然而,在如今的中国社会,节日也变得绑架了。春节不能随便过,要回家;中秋要赏月吃月饼;五一要红色旅游......节日不再是娱乐,反倒成为一种被期待的社会责任。我们失去了从它们中找到简单欢乐的能力。

  其实,即使是外来的节日,也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比如万圣节,并不一定就是文化入侵,年轻人扮鬼扮怪也不见得就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亵渎。我相信他们只是在以新的方式寻找乐趣。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初西方传教士把圣诞节带到中国,宣教学校的学生们第壹次庆祝这种新节日,心里肯定很激动吧。任何新鲜有趣的事物,都能成为快乐的泉源。今天我们排斥万圣节,也许就像当年排斥圣诞节一样狭隘。

  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认同社会学家任弼时的观点。他说过,传统不能简单等同于好,外来也不等于坏,咱们不可以用保守的态度怀疑一切新东西。当下中国蕞大的问题,不是传统没落,而是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恐惧。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

  我想,健康的文化自信,应当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它包容多样性,而不是怀疑不同;它尊重创新,而不是阻碍创新。如果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足够自信,就不该担心外来文化的“冲击”。事实上,一味防御才显示出我们的脆弱,这才是真的的文化危机。

  当我们习惯于在娱乐中也检点意识形态,在别人的选择中也看出“利弊”,那无异于让生活变成一场思想斗争。其实,生活本不该那么重大和复杂。简单的快乐,比什么道理都来得重要。

  我明白,在这个时代,许多人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以为光娱乐是种退缩和麻木。但是,放松和快乐其实更需要勇气——勇气解除内心的焦虑,积级地享受生活。快乐从来都不会阻碍进步,相反,它给我们力量。没有了简单的欢乐,人心就会愈发空虚和急躁。

  说到底,不要小看娱乐的力量。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有句名言:人们感觉自己快乐的程度往往比实际要低。现代社会的不幸可能正源于我们丢失了寻找快乐的能力。

  人生的道路上不会一直顺利,我们应该娱乐带来的小确幸来排解压力。即使生活再不如意,简单的乐子也可以让烦恼暂时消失。假如全中国的人都能轻松地找点乐子娱乐娱乐,会变成什么样呢?我想,至少会比现在更快乐。

  不久前,我看到一位上海姑娘的写真,她以李佳琦的形象参加了万圣派对,脸上洋溢着开心。这张照片让我也感染到了快乐——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我不认为我们有权利剥夺这样的快乐,哪怕它看似“另类”。

  当我们在别人的选择中看到恶,其实是在定义自己的狭隘。宽容与包容,能让社会更加阳光。如果对“异类”都迁就不了,我们还能迁就什么呢?放下成见和偏见,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可能。

  这个时代,我们常被统一的价值观和正确的选择绑架,很难自由地寻找快乐。然而,快乐从来都是人的本能,不该被限制。简单的娱乐,其实释放的是生命的活力。这也是上海万圣节给我的启发:用开放的心,去拥抱生活的美好。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