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banner

会说话的日晷、AI编钟……少年数字故宫作品扮靓600岁紫禁城

时间: 2024-02-07 20:51:54 |   作者: 开云下载电脑

  • 产品概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2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你眼中的未来是怎样的?在 5G 万物互联时代,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从旧有的思考中,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正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方向。”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金正宇的演讲,带来了满满的青春活力。今天上午,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暨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在“文明传承少年说”青少年主题演讲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2018级本科生王傲、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丁兰校区的金正宇和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赵晨希等,分别作为大、中、小学生代表就现代科技与考古、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传承文化美与放飞科技梦等主题做了分享。

  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区域,遥感考古就是考古人的利器,新疆的长城遗址便因此而重现;同步辐射光源让我们发现古物制造的奥秘,明白几十万年前的先民如何用鸵鸟蛋壳制作饰品……“我相信,借着科技的力量,我们将会慢慢的多看见过去所看不到的东西。”王傲说。

  金正宇介绍了他和同学们开发的App“故宫 AR+”和概念性产品“故宫 Tags”。前者采用AR 增强现实技术、像素风设计、简单易用的交互、支持全平台的通用 App以及精美的建筑模型,带观众感知真实、触摸历史。后者能轻松实现只要将你的手机对准一个文物,向那个文物靠近,手机上就会自动出现这个文物的详细介绍,并且锁定关闭闪光灯来保护文物。

  本次活动上还颁发了2020年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的相关奖项。此次实践活动赛题设置以故宫藏品为中心,引导参赛团队通过种种技术方法,制作能充分体现故宫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的展示作品。

  在当天展出的作品中,有具有人脸识别和语音交互功能,会用不同国家语言讲述自己“身世”的日晷;有通过灯带跳动引导人们学习弹奏技巧的AI编钟;有具有自动出纸功能,可以判别游客写的“之”字与王羲之相似程度的展示系统;还有同学把手机嵌入粘土、废罐子、旧筷子做的模型中,虚实结合展示金瓯永固杯的魅力……

  今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能说是走在了前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说,从2000年前后,故宫就已开始与学校合作,组织教育活动;2013年开始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2016年起馆校合作课程在各中小学校更加广泛开展。

  “故宫作为一个文化单位,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保护故宫、呈现故宫、讲述故宫的同时,也在挖掘故宫藏品中的科技元素,将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朱鸿文介绍,故宫的端门数字馆,就是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一次创新融合。

  今年7月,科技日报社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一同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此次举办的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正是该合作的内容之一。

...

分享到